导语: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,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,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,并取得阶段性成果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脱贫攻坚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,并对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作出安排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引方向。
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,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,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,并取得阶段性成果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脱贫攻坚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,并对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作出安排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引方向。
作为革命老区,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是脱贫攻坚队伍中特殊的一员。五年前的阜平一派萧条,基础设施支撑弱、公共服务水平弱、产业支撑弱、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弱,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,娱乐精神更是匮乏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整个中国昂首阔步、欣欣向荣之时,阜平县人民的日子却不断恶性循环,停滞不前。
2012年冬天,踏着皑皑白雪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距离北京245公里的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访贫问苦,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了这里,同时也将“只要有信心,黄土变成金”这句话烙印在了当地每一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。从那一刻开始,以骆驼湾村为车头的阜平贫困山村如同一辆卯足劲儿的火车,咣当咣当带领大家奔向小康社会。黄土,在一点点变成“金土”。
五年过去了,阜平县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,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建档立卡时的10.81万人下降到2.66万人,等靠要的思想少了,主动致富的人多了;靠着墙根晒太阳的人少了,在当地企业打工的人多了。
三四万:住有所居
见到唐宗秀的时候,她正在做晚饭,看到采访组走过来,唐宗秀立马放下手中厨具,热情招呼大家伙进屋取暖。
一进屋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习总书记来访时与唐宗秀老两口的合影,“总书记很亲切,跟我唠家常。”说起当天来访时的情景,唐宗秀仍难掩激动。
2016年秋天,作为骆驼湾村第一批改造提升的农户,唐宗秀搬进了新家。屋子虽不大,但一应俱全,舒适的大炕、干净的灶台、朴实的家具,石砌的火炉。“我们房子盖好了,油漆路修好了,收入比以前多了,生活越来越好了,这种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唐宗秀兴奋地讲道。
龙泉关镇副镇长曹建平介绍,在住房方面,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,农户新建房每平米补助540元,装修每平米补助600元。唐宗秀家住的新房子大约100米左右,翻盖加装修差不多要花17万,按这种补贴法算下来,他们家只花了三四万就住进了新房子。
为解决冬季取暖问题,政府为每家每户安装了一个空气源泵,不需要烧煤,不需要改煤气管道,只要有电就可以使用。此外,政府还为每家每户补贴电费。这里的村民,不仅实现了“住有所居”的梦想,而且还住得舒适,住得安心。
脱贫攻坚任务的开展,为村民改善了居住环境,让村民实现了“住有所居”的梦想。
九块钱:病有所医
与唐宗秀家相隔不远的高毛兰家,青砖灰瓦,古朴而又不失现代化。正屋进门处的玻璃上,贴有一张“阜平县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”,左半栏为健康扶贫政策宣传,右半栏则详细地写明了村卫生室服务医生姓名电话、乡镇卫生院服务医生电话、县级医院服务医生电话以及家庭医生服务监督电话。
高毛兰的女婿说,家里老人身体不好,常年生病,医药费的开销给原本贫困的家里带来了不小压力。后来,县里推出了健康扶贫政策,看病比以前便宜了许多,60岁以上老人住院费100%报销。现年58岁的高毛兰虽暂时享受不到100%报销的政策,但80%的医药费都能够报销,也为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。说到医疗费用报销,高毛兰深有感触,他80岁的老父亲生病住院9天,却只花了9块钱,连住院押金都没有花。不仅老父亲不相信,就连自己都不相信,一碗面条钱就能够把病治好了。
在距离骆驼湾村大约2公里的马路旁,正在建设的镇卫生院崭新气派,曹建平介绍说,以后老百姓看病会越来越方便,一些疑难大病再也不用跑到县城医院了,直接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治疗。造福了百姓,解决了百姓最关心的看病难问题,这不仅是一所医院,更是为居民健康生活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后方基地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老百姓身体素质提高了,挣起钱来就更快、更方便,距离小康生活也就越来越近了。
脱贫攻坚任务的开展,为村民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,让村民感受到了“病有所依“的踏实感。
一贯制:学有所教
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,阜平县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治贫先治愚”的要求,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,坚持软硬件一起抓,确保该地区的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。走进龙泉关学校,原木色的教学楼,青灰色的石板砖,温馨明亮的图书阅览室、新潮的机器人教室,还有盖着“被子“的校园植被……虽寒风凛冽,可如此美丽而又充满温情的校园,让人心里暖暖的。
龙泉关学校是阜平异地迁建改扩建的13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之一,2015年6月份开始动工,2016年10月24日正式开始使用。从小学到中学,九年一贯制教育政策让学生家长不再为孩子上学难而犯愁。这里不仅教学环境一流,而且学生们还可以享受国家免学费、免课本费、免住宿费的“三免”政策以及一顿免费的午餐。
执行校长杨俊芳提到,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,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,学校除开设机器人这种新潮的综合实践课外,还开设了全员走课模式的社团:如服装设计、布艺以及肥皂雕刻。该方式打乱了不同班级之间的限定,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在一起学习,这种与大学相似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成为现实。
脱贫攻坚任务的开展,为该地区的后续发展培养了得力人才,让村民见证了“幼有所教”带来的变化。
三个六:劳有所得
在占地700亩的南栗元铺村嘉鑫种植有限公司园区内,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一眼望不到头。已经69岁的胡耀勇开着三轮车拉着菌棒“突突突”地行驶在产业园区道路上,硬朗的身板、爽朗的笑声、朴实的话语是胡耀勇给人的第一印象。家住附近的胡耀勇,正是依靠在这里打工而脱贫的。园区建立之前,一亩三分地的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,辛苦劳作一年也就三四千块钱的收入。如今,在园区里工作,只要不怕吃苦不怕累,一年干下来大约能有三四万块钱的收入,是以前种地收入的十倍,日子想不过好都难了。
告别胡耀勇,走进出菇大棚,上万个菌棒整齐地躺在架子上,等待着在春天破“土”而出。嘉鑫种植有限公司经理齐建利一边观察菌棒,一边讲道,园区以当地贫困群众为种菇主力军,聘请省内知名食用菌专家长期驻点现场指导,严格按照六位一体(政府+金融+科研+企业+园区+农户形成产业联盟)、六统一分(棚室、品种、菌棒、技术、品牌、销售六统一,农户分经营)模式,研究开发、引进推广现代设施设备、先进技术模式,进行集约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、周年化、现代化、产业化生产经营。
阜平县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刘光东进一步介绍,阜平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,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。一方面,是对龙头企业进行补贴,对每一个龙头企业补贴其全部投资的40%;另一方面,是对老百姓进行补贴,每个菌棒补贴0.5元。为了解决技术问题,每个园区按照100万个菌棒配备一名技术员的要求来为菇农提供指导;为了解决香菇的储存问题,每个园区由政府建设两到三个冷库,从而有效保证了香菇的品质。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阜平县本着“精准扶贫”的思路,结合当地实际,建立的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,大大提升了当地的“造血功能”。
脱贫攻坚任务的开展,为村民提供了工作挣钱的机会,让村民体验到了“劳有所得”的力量感。
来源:人民网-河北频道